青岛
学会动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把脉海洋 捕捉“西边界潜流”
访问数量:852发布时间:2019-03-01

王凡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60周年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上

 

海洋是我们在地球上获取各种资源的最后一块“宝地”。

 

——王凡

他立足国际海洋科学前沿领域,坚守海洋环流动力学研究一线20余载。他先后主持973项目、863项目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含SCIE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

 

1995年以来,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西边界潜流的生成机制,他的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丰富了国际大洋环流动力学的内容;1998年以来,他作为科学考察队队长、首席科学家,先后圆满完成国家和中科院重大项目的5次多学科综合性海洋调查;2001年以来,他组织参与了“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海洋水文数据库”建设工作,目前该数据库已成为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证实和命名了西太平洋北赤道流以下与之反向的北赤道潜流,进而披露了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环流系统的存在,为了解南半球海水在西北太平洋的去向提供了线索。

 

他在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开放室主任以来,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实验室学科方向和研究重点不断得到凝练和强化,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和科研经费竞争能力稳步提升。

  

他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入选首批国家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获得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第三届青岛市青年科技奖、中国高校科技奖二等奖1项等多项奖励。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2018年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受邀嘉宾,王凡研究员。


王凡· 科研感悟

 

 

王凡 · 科研探索

 

 

王凡:以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阐明了海洋强国的重要意义,为海洋强国建设指引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贯彻落实建设海洋强国决策部署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坚持“三个面向”要求,引领海洋科技创新发展 

以“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瞄准聚焦海洋领域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定创新自信,发挥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强化基础研究,夯实海洋科技强国建设根基。如:以胡敦欣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坚持西太平洋环流原创理论研究,历经30余年实现了我国在西太平洋环流研究从“跟跑”走向“领跑”;年轻的80后研究员高翔在《自然》《科学》发表了光滑洋壳俯冲易于产生灾难性大地震的颠覆性理论,改变了粗糙板块俯冲引发大地震的传统观念,引起国际科技界高度关注;发起我国海洋领域首个大型国际合作计划——“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国际合作计划,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的认知能力,彰显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实力的高度自信。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制约我国深海科技和海洋安全的技术壁垒,超前部署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攻关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组建了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队,获得了关键海区的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图和高清海底影像资料,抢占深海科技前沿制高点;突破深海原位试验和海洋环境模拟的“卡脖子”瓶颈问题,构建国际一流深海探测体系,引领海洋探测能力跨越发展;构建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从我国近海到邻近大洋的科学观测网,突破深海潜标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的世界级难题,建成世界首个具备实时传输能力的潜标观测阵列。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秉承中科院“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宗旨,加强与地方合作,组织实施重大示范转化工程,推动海洋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近五年,牵头完成了牡蛎、海参等多个重要经济水产物种的全基因组解析,培育水产新品种11个。创建海洋生态牧场渔业生产新模式,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显著生态效益,海洋牧场核心区生物资源量增加达2倍以上。有害藻华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在沿海多地开展示范应用,并走出国门,成功应用于智利近海赤潮防控。   

推动实施“率先行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中科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大力推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国家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在海洋领域,尊重科技创新活动发展规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打破海陆界限、部门界限、区域界限,突破体制机制壁障,采用“依托单位+核心单位+共建单位”模块化组织模式,由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院内其他12家研究所,组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整合凝聚中科院海洋领域相关优势科研力量,形成大兵团作战优势,为解决海洋领域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中科院以高起点推动海洋大科学中心建设为契机,在学科布局、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统筹运行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队,实现基础条件平台的共建共享共用,着力破解涉海调查队伍、船只、装置不够集中与聚焦的难题;与山东省密切协作,积极参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方面赋予更多自主权,实现中科院先进科技创新平台、优势科技创新团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向山东的“三集聚”,为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摘自《紫光阁》2018年第8期,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 

信息来源:紫光阁、中国科协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网站等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