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学会动态
汪品先院士:我国钻探南海最古老洋壳取得成功 将成为全球第六深的大洋钻井
访问数量:629发布时间:2018-12-05

昨天举行的大洋钻探50年报告会暨专著首发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带来一个好消息:正在南海北部深海区进行的大洋钻探航次取得成功,在深度近3900米的海底,已在海底以下钻到1600多米深度,获取了一批极富科学价值的玄武岩岩芯。此次大洋钻探将于本月8日结束,钻探深度预计排名世界第六,将为我国科学家探究南海形成机制提供珍贵的样本。

在南海深水区实现4个钻探航次

大洋钻探是深海研究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研究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项目。从1968年美国船只在墨西哥湾进行深海钻探开始,50年来,大洋钻探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已在全球各大洋钻井3700余口,取芯40多万米,开辟了探索地球深部的有效途径,推动了地球科学的革命性发展。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20年来,我国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特别是在南海深海探索上,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世界瞩目。“在大洋钻探的国际队伍里,中国是个新兵。”汪品先说,“但是我们赶在20世纪结束前加入队伍,近年来在南海深水区实现4个钻探航次,使南海一举成为海底深部研究程度最高的边缘海。中国也因而成为国际大洋钻探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

记者从报告会上获悉,大洋钻探史上有许多来自深海底部的意外发现。例如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初期的一个航次,就在证实海底扩张的同时,发现大洋地壳的年龄“小”得出奇:地球年龄有40多亿年,大陆地壳平均有20多亿年,而大洋地壳最古老的也只有2亿年。为什么会这样?研究表明,大洋底板一边扩张新生、一边俯冲隐没,所以不断更新,这也揭开了大洋形成的谜团。

将成为全球第六深的大洋钻井

大陆究竟如何裂开变成大洋?大洋钻探进一步瞄准大陆边缘,寻求答案。在北大西洋欧洲岸外的伊比利亚半岛边缘,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在21年里组织了5个航次,在16个站位钻探基底,终于揭示出地壳破裂、海水下渗、地幔蛇纹岩化的大陆岩石圈破裂过程,发现大陆破裂有着自下而上的“富岩浆型”、自上而下“贫岩浆型”两种模式。这一发现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因为全球大油田主要形成于大陆张裂的早期,人类对张裂过程的认识为含油盆地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有关边缘海形成的“大西洋模型”被奉为圭臬后,我国在南海深水区主导了4个钻探航次。通过深入研究,我国科学家就南海形成机制提出一系列新观点,对“大西洋模型”构成挑战。汪品先表示,同济大学科研团队明年将发表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可能会颠覆原本被认为是普适的南海形成理论。

令人欣喜的是,同济大学团队已获得南海北部深海区的玄武岩岩芯,它们来自南海扩张形成时期的最古老洋壳,是理论研究的珍贵样本。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湣教授介绍,此前2个钻探航次中,1503站位的钻探都告失败,第一次是因为钻头卡住,第二次是船上机械故障。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个航次终于钻探成功,钻杆深度已超过5500米,而且还在往下钻。超过1630米深度后,它将成为全球第六深的大洋钻井。

来源:解放日报  原题:钻入海底超1600米,获取蕴含南海形成秘密的玄武岩我国钻探南海最古老洋壳取得成功   记者:俞陶然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