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
队员手记(三)—雨夜作业,砥砺前行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孙吉强
2017年9月11日,今天的任务是布放潜标。
调查队员滕飞表示,东印度洋90度海岭将印度洋隔为东印度洋海盆和印度洋中央海盆,它们之间通过东印度洋海岭的深海通道连通,这一连通性对深层水交换有重要影响。通过在90度海岭布放深海潜标,获取深海温度、盐度和海流连续观测,有助于从观测中直接揭示印度洋深层环流特征和内潮、近惯性振荡过程。东印度洋90度海岭深海潜标观测也是“蛟龙探海工程”中“深海环境探测”的任务之一。该潜标系统由ADCP、CTD、浮球和重块等仪器设备和辅助设施组成,能够实现对定点不同深度海洋的海流、温、盐和压力等长期观测。目前,在这一海域的深层和底层海流观测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开展该海域深层和底层海流的观测,了解其海洋动力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对海底资源勘查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凌晨四点起床,雨夜,后甲板集合,印度洋夏季风变着花的卷着雨水在探照灯的照耀中下的格外着急。队员门穿着黑色雨衣被雨浇湿后也显得格外黝黑,黑到发亮。
大伙开始作业,今天的任务是布放潜标,大家互相配合的忙碌着,浪大时就近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以保证身体平衡,雨衣不透气,身体出的汗挥发不出来很是难受,雨水合着风打到脸上,微凉还挺舒服的,缓解了闷在雨衣里的身体。雨急的时候睁不开眼,吹到嘴里竟然一点都不咸。
尽管风劲浪大雨急,但蒋志晓老师镇定自若的拿着对讲机指挥着大家,以至于对讲机进水不能用了。滕飞让我拍释放器的编码,摄像头被雨水打湿根本拍不清楚。实验室张海泉主任带领大家放缆绳,这么恶劣的天气,领队王宗灵副所长也来到后甲板鼓舞大家。
不知不觉中,天色瞳朦,到达释放点后大家成功把浅标释放,响起了熟悉的掌聲,这时已是将近早上七点,每一位队员的脸上疲惫中透着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