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学会动态
“科学”号南海综合考察航次随船手记(十五)
访问数量:715发布时间:2017-09-22

“科学”号执行南海综合考察航次

随船手记(十五)

 

作者:杨立建, 摄影:王昊

 

9月20日,天气多云,气温26~33℃,海况2级。

 

站在船尾,远眺远方,分不清天涯还是海角,道不明水天有何异色,偶尔看到过往的邮轮,也让我们稍显得有些激动。紧张而忙碌地作业,总是让人淡化了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中,航次时段已然过半。

 

清晨,天刚擦亮,顺利完成第153次下潜的“发现”号ROV(缆控水下机器人)马上出水,对讲机中传来了熟悉的栾振东首席的声音:“ROV马上出水,请后甲板值班人员就位,开始可视化柱状取样。”时间对于每个人总是那么宝贵,对于科考项目多、任务重科考队来说更要争分夺秒。根据前一天例会的安排,在ROV出水到下潜保养间隙,安排一次“开拓3500”深水可视化可控轻型柱状沉积物取样系统的冷泉研究区取样。对于科考队员来说,虽然有了前面两次“开拓3500”沉积物柱状取样的经验,在作业流程上可以轻松驾驭,但其实这次沉积物柱状取样并不容易。因为是在冷泉活动区域取样,需要考虑的方面更多,既要规避生物繁茂区以避免破坏冷泉生态环境,又要尽可能地钻取更长的沉积物柱状样。

                           

吊装可视化重力取样器“开拓3500”

 

为了选取最适合的沉积物柱状取样点位,首先利用多波束测深资料反演该区域地形地貌,浅地层剖面仪反演地层结构构造及沉积物厚度,然后根据以前的三维激光影像资料调查避开生物繁茂区域。确定好沉积物取样点位后,科考队员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合作,装配衬管,连接取样外管、智能化取样器本体、线缆,下放入水,近底快速下放,重力入泥5.8m,启动液压气动夯击系统进行夯击作业,又完成夯击入泥1.8m,收缆出水,卸装取样,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且仅历时2.5小时。经过测量,本次“开拓3500”下水作业共钻取柱状样6.08m,为研究冷泉区域硫循环、冷泉演化等科学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沉积物样品。

 

回收沉积物柱状样品

 

在刚刚完成重力取样作业后,对讲机紧接着响起了“船已到位”、“ROV准备就绪,可以下潜”。而此时湿性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里的科考队员正在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处理、沉积物抽取,孔隙水分析,获取沉积物的理化参数。随后搭载着拉曼原位探测系统的ROV连续进行了两次下潜,获取了冷泉区沉积物孔隙水、冷泉喷口流体原位成分图谱。拉曼光谱测试是一种无损、非侵入、无需制样、高效率测试方法,此套拉曼原位探测系统最大优势是可以原位定量的分析冷泉区域流体成分及其变化趋势,避免了取样过程中的污染和温度压力变化的影响。

现场处理分析样品

 

ROV回收后,后甲板又进行了电视抓斗作业,而等到电视抓斗回收已然到了深夜,繁忙紧促的一天就此接近尾声,而这一天也仅是“科学”号南海综合考察航次的一个缩影!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 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