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执行南海综合考察航次随船手记(十六)
作者:刘衍超,摄影:王昊
2017年9月21日,晴,海况2级。
“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完成预定的科考任务!”早在航次动员会上航次首席栾振东就这样告诉我们,为躲避“泰利”和“杜苏苪”两个台风的影响,留给大家的时间更是被压缩了,所以包括首席和队长在内的所有科考队员都没有了白天和黑夜的区别。
“马上进行长基线布放准备工作!”不到凌晨1点钟的时候收到了连超高级工程师的任务安排,今天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长基线水下信标的布放。长基线水下定位系统的布放是为了给ROV的水下作业提供更精准的水下导航。
有缆水下机器人(ROV)是“科学”轮的科考主力,它能够下潜到海底完成多种任务,包括海底生态系统探测、生物和地形探测、地质取样摄影摄像等。然而在幽深的海底,没有GPS等陆地上的各种导航设备,要想知道ROV等潜器在海底的位置并不容易。“科学”轮上则装备了由国内自主研制(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水下综合定位与导航系统,为包括ROV在内的多种潜器提供了精准的水下导航。这套系统主要包括超短基线和长基线定位,距离越远,超短基线的定位误差就越大,超短基线定位的误差大约在3‰左右,而长基线的定位精准度在1米左右,满足了近海底地球物理探测、深海声学拖拽系统等对探测水下定位精度的要求。定位精度高必然也有其弊端,作业区域相对固定、布放信标费时费力、对海底地形有一定的要求等。
凌晨5点钟,在大家的努力之下,4套信标的锚系准备完毕。与此同时ROV刚刚完成一个潜次的任务,满载而归的正在上浮,顺利回收之后队员们第一时间来收取ROV从海底带回来的各种样品,每次看到他们提取样品的时候都能联想到麦田里大丰收的景象,一个个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船开到指定的海域后进行了信标锚系的投放、标定工作,到此长基线的水下阵已经布放完毕,为ROV的下潜提供更精确的定位做好了准备,工作结束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拥有热情,船上的每一位科考队员为科研事业的付出让中国的海洋探索充满无限可能。
水下定位信标布放
水下定位信标布放
水下定位信标布放
水下定位信标布放
水下定位信标安放在水下机器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