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学会动态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开启首航 |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框架体系
访问数量:762发布时间:2018-04-2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王辉(左)向航次首席范聪慧(右)授旗


2018年4月18日,“科学三号”调查船从青岛起航,执行“透明海洋”工程2018年度渤海、南黄海标准断面调查项目综合考察航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刁新源介绍,这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与刚刚启动建设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首次联合组织的科考航次,面向全国涉海科研教育单位和科学家开放共享。从青岛起航的“科学三号”调查船搭载了十个科研单位,船员和科考队员共计48人,航次行程预计8天。


航次任务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学三号”调查船和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创新一”号调查船同步执行,4月18日,“科学三号”从青岛薛家岛码头起航赴南黄海海域执行任务;4月19日,“创新一”号从烟台起航赴渤海海域执行任务。


据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范聪慧介绍,渤黄海区域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具有复杂的物理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和区域响应的典型性,也是生态灾害频发的海域。


该航次通过在渤海和南黄海海域设立长期固定的标准断面,建立渤黄海近海关键过程长期多学科综合观测机制,获取近海标准断面周期性、连续性的数据资料,从而揭示人类活动对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经济的影响。


该航次将开展多学科综合性调查,深入认识渤海、黄海海洋物理、地质环境与资源变化规律与机制,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海洋科技支撑。航次中温盐深仪(CTD)、流速剖面仪(ADCP)、气象仪等获取的基础调查数据将实行共享机制,以大力推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高效共享,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共管、共用、专业运行的管理模式。


据介绍,渤黄海标准断面航次是“透明海洋”工程的重要部分。本年度航次拟开展春、夏、秋、冬四个调查航次,主要包括渤海海域五个标准调查断面和南黄海海域四个标准调查断面,共计62个调查站位。重点进行渤黄海海域水文、化学和生物背景数据调查,研究该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揭示生态、动力过程,为开展该海域生态灾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科学网 廖洋 王敏 )
 


船队员列队出航


 


“科学三号”“创新一号”离港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框架体系
 

中心简介
2018年 1月29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正式获批筹建,中心按照院党组“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新机制”的建设思路,以建设美丽健康海洋、开拓交叉前沿领域、保障国家海洋安全、支撑服务“一带一路”等为重要使命,以“两所融合”、“科教融合”为载体,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由海洋科考船队、开放支撑平台、核心科研单元和交叉研究集群等组成的基本框架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促进科教融合,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和面向国内外的协同创新基地,促进“三重大”成果产出,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为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构架体系
 
《中国科学院关于批准筹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通知》同意成立以海洋所/烟台海岸带所所长王凡为组长,由其他12家共建单位负责人共同组成的筹建工作组。筹建工作组全面负责中心筹建工作,负责大科学研究中心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
 
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参照国家实验室的体制机制建设运行,做到“统一目标、统一领导、统一建设、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评价”,构建资源统一调配、统一使用的高效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
 
通过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将整合凝聚中科院海洋领域相关优势研究力量,组织开展综合交叉前沿研究,聚焦“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印太汇聚区”多圈层相互作用和海洋生命过程认知与生物资源绿色发展三大研究方向和“‘一带一路’海洋科技合作行动”,打造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灾害防控等领域的交叉研究集群,助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强省建设。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以建设美丽健康海洋、开拓交叉前沿领域、保障国家海洋安全、支撑服务“一带一路”等为重要使命,创新“中心主战、平台主建”的改革发展模式,构建由海洋科考船队、开放支撑平台、核心科研单元和交叉研究集群等组成的基本框架体系。
 
海洋科考船队
 
海洋科考船队是中心的核心支撑平台,由隶属于海洋所、烟台海岸带所、南海所和深海所的10艘科考船,以及青岛、广州两个海洋科学考察船码头和岸基基地共同组成。
 
科考船队建设以“四统一、三统筹、双闭环”的管理理念为中心,致力于提升海洋科考船队运行效率和共享水平;推进船舶船基探测平台、岸基支撑平台、技术研发平台、样品数据平台建设,实行网络化管理,统筹利用各平台资源,有力支撑海洋科学研究。
开放支撑平台

开放支撑平台在融合优化院海洋大型仪器区域中心、野外台站、海洋观测网络以及海洋大数据中心等平台资源基础上构建。
 
通过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运行管理体系,提升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水平;系统融合胶州湾站、长江口站、牟平站、黄河口站和黄海浮标观测网、东海浮标观测网、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构建“海岸带-近海-大洋”一体化综合观测网络;基于海洋科考及观测网络,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建设标准规范、系统集成、高效共享、综合展示的海洋科学大数据中心,服务于海洋科学发现和管理决策。
核心科研单元

核心科研单元主要依托海洋所和烟台海岸带所,围绕建设美丽健康海洋、开拓交叉前沿领域、保障国家海洋安全、支撑服务“一带一路”等重要使命,依托院海洋科考船队,联合“四站三网”观测网络、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海洋大数据中心等开放支撑平台,聚焦“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印太汇聚区”多圈层相互作用和海洋生命过程认知与生物资源绿色发展三大研究方向和“‘一带一路’海洋科技合作行动”。
 
以海洋所和烟台海岸带所的学科融合带动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融合,形成立足海岸带和近海、挺进深海大洋的发展格局,推进“三重大”成果产出。
交叉研究集群

交叉研究集群位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内,由海洋所、声学所、地质与地球所、大气所、微生物所、大连化物所、沈阳自动化所、青岛能源所、烟台海岸带所、上海药物所、南海所、广州地化所、深海所等13家单位共同建设,集聚各所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高技术领域的优势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推进海洋基础科学与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共同组建海洋新兴产业研发单元。
 
包括:海洋装备技术研发单元、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单元、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研发单元、海洋新能源利用研发单元、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单元、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研发单元、海洋灾害防控技术研发单元等,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技术研发水平,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带动我国海洋产业创新发展。
 

--------------------------------------------------------------------------------


据了解,目前中科院在全国已经启动了三个“大科学中心”建设,其中上海张江、合肥的大科学中心都已经上升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科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正在建设当中。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说,青岛的海洋大科学中心是中科院的第四个项目,希望它在筹建成功之后,也能顺利跻身‘国家队’。”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13家成员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新闻来源:科学网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 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