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上午,由中国科协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开幕式后,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中国科协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分别应邀作了《科技创新与国家核心竞争力》《走向新一代智能制造》《从清华实践到西湖探索》《因为相信 所以看见》的主旨报告。
我们集合了
四位报告人主旨报告中的核心内容
带给大家
↓↓↓
王志刚
主动自主创新问题越来越迫切尖锐
“未来我们国家在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方面有一些新的挑战,这个问题总体上来讲还没有解决好,这一次中兴事件也反映出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怎么样能够在自主创新上更加主动,始终是一个题目。只不过这个题目今天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尖锐。”在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对科技创新和国家核心竞争力做出了阐述。
王志刚表示,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创新是发展形势所迫,创新是世界大势所趋。只有人才强、科技强,中国的科技才能与全球的科技融为一体,中国科学家才能够和世界各国科学家相互合作,作出中国对国际科学的贡献。
2017年中国研发投入达1.7万多亿,其中78%左右是企业社会投入,22%左右是政府财政投入,如何能够瞄准重点、兼顾科学家的兴趣、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对全社会创新资源的组织方式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科技创新要和经济结合,中国在创新方面,第一是要有自主能力,第二是坚持开放。科技创新需要自身有创新体系、创新战略、创新目标和创新重点,同时要有激发全社会包括全球各方面科技人士到中国来创业创新的一些法律和政策方面的环境。”王志刚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提出国家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王志刚说:“政府管理部门确切讲就是科技部,所以科技部就是做服务。科技部的主要工作一是依靠科技人员,二是服务科研机构,同时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文化、社会环境,让从事科研的人有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使得全社会的人愿意到中国这块热土上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周 济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是《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周济在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上表示。
智能制造在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串联式”发展过程,“我们国家应该发挥后发优势,采取三个基本范式并行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走一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的智能制造创新之路。”周济说。
推进智能制造创新之路,中国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另一方面必须实事求是、因企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智能升级,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高打低”,采取先进的技术解决传统制造难以解决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完成好数字化“补课”。
周济表示,未来20年是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也是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关键时期。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总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实现,第一个阶段到2025年即“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在全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在发达地区和重点领域实现普及,同时新一代智能制造在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取得显著成果,并开始在部分企业推广应用。
第二阶段到2035年即“中国制造2035”,新一代智能制造在全国制造业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中国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应用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总体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2035年在我国建成世界领先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周济说:“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市场,中国的创新体系是开放的创新体系,我们要和世界制造业的同行们共同努力,共同推进新一代智能制造,共同推进新一轮工业革命,使制造业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施一公
希望西湖大学十年后达到加州理工规模
在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表示“西湖二期”共有130位博士生将在今年9月入学,今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将在杭州举行成立盛典。
据了解,西湖大学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目前定位是三点:小而精、高起点、有限学科。“希望在十年之后西湖大学有300位教师,基本达到加州理工的规模。”施一公表示。
根据办学规划,西湖大学建校之初以培养博士生为主,聚焦科学技术,发挥世界级教授的作用,培养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施一公说:“五到十年之后,我们希望一大批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可以在西湖大学产生,一批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会在西湖大学诞生。西湖大学初期在成立的前十年内只设理学院、工学院、生命学院三个学院,今后视情况再发展人文社科等其他学科。”
2015年西湖教育基金会成立,为西湖大学的创办筹集善款,截止到5月中旬,西湖大学已经有28位创始捐赠人。
2017年西湖大学云栖校园投入使用,占地66亩,可以容纳2500位科研工作者和1000位左右博士生。云谷校园规划设计已经完成,一期占地1495亩,首期校园将在2021年底交付使用,可容纳300位教师和5000位学生。
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在全球已接到将近4000人的申请,目前已经签约50位教师,已经有30位左右的教师在西湖大学入职,开始独立学术生涯。
西湖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施一公说:“我们带着全社会、国家、政府、全体师生的重托,一定会遵循中国国情,积极探索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我们将聚焦全球最优秀的师资,打造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服务于国家建设,服务于世界文明。我们也希望若干年后,中国能拥有若干所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他们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和众多优秀的公立大学一起支撑起中华民族的未来,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马 云
应用时代更要注重基础研究
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分享了《因为相信 所以看见》的主旨报告。
“阿里巴巴充分享受了科技发展的红利,我从来没想过当老师,因为不想当,没想过当科学家,是因为不敢当科学家。”马云说。
马云表示,未来30年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时代,越是在快速发展的应用时代,越是要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创新不是靠资金和任务的堆砌,也不是靠分配。
谈及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变革机遇,马云说:“企业的利润未来一定来自于技术创新,而不是技术规模。科学家和企业家必须完美结合。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学中的科学家,科学家是研究领域里的企业家,科学家没有企业家是市场经济当中的瞎子,企业家没有科学家是瘸子。”
马云认为目前创新的主战场在企业内部,旧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他说:“旧的生产关系往往会出现研而不发、发而不用、用而不灵,目前企业还是跟着院校走,未来的院校必须跟着企业走、跟着市场走。”
在产学研用一体的生产关系下,马云说:“企业与科研院所必须双剑合璧,科学界要弥补的是未来的空白。因为世界已经到了新的赛道上,我们有机会弯道超车,我们有机会做出我们自己有的东西。人类没有未来的专家,我们对未来只是探索。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只有我们相信自己,相信人类,相信孩子们,因为我们做不到,我们的孩子们能做到,真正的科技能做到。”
新闻来源 | 学会365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 |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文字来源 | 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