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学会动态
弘扬钱学森科学精神,加快高水平海洋科技发展
访问数量:2028发布时间:2022-05-07

展翔天、杨红生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我国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博大深厚的中国科学家精神,钱学森先生是老一辈中国科学家弘扬与践行科学精神的优秀代表。在当前形势下,深入学习和赓续弘扬钱学森等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和职责所在。始建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的“国家队”,肩扛“国家责”,鼎力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从体制机制、硬件设施、专项行动、主题活动、科学传播等多维方式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我国海洋科学的发源地。建所70多年来,引领了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目前仍然是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海洋研究机构,形成了“耕海探洋拓洪荒、科技报国育栋梁”的优秀学风传统和科学家精神。研究所是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首批“耕海探洋”学风传承示范基地(2021年);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研究基地;全国科技工作者国家级优秀调研站点;民盟中央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5);全国首批十大科技旅游基地等。先后涌现出童第周、曾呈奎、毛汉礼等16位院士,形成了以老一辈优秀科学家、新时代科学家、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群体。历代科学家为海洋事业奉献一生,用毕生心血阐释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和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是海洋科技发展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对年轻一代科学家的需求和召唤,是我国建设世界海洋科技强国的动力源泉。院士和优秀科学家事迹先后入选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全国党建成果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众心向党、科技自立自强”全国弘扬科学家精神展览,300余人次的科学家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劳动模范和突贡专家、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优秀工匠、青岛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优秀个人表彰。

      弘扬科学家精神,研究所创新探索了“和合文化”创新生态系统。2012年起研究所承担了中国政研会党建课题“新时期‘和合文化’创新生态系统助推和谐研究所建设研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贡献海洋智慧,耦合实践‘统一战线’新思维研究”等16项政研课题,通过文化生态系统建设凝练了“耕海探洋、唯实求真”的所风、“博学创新、厚德致远”的所训,“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精神理念,树立确定了“爱国敬业、耕海泽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曾呈奎精神等,引领研究所科技工作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家精神,获批中国科学院政研会重点课题立项,中国政研会全国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两研会优秀论文奖、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第十届政研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研究所连续多年获中国科学院党务宣传优秀单位,制作了优秀科学家视频片、纪录片、PPT资源80余份和科学家书信、书法、手稿、专著等实物300余件,初心遇故居-童第周及毛汉礼两位先生宣传视频片获评山东省党员教育优秀电视片,每年度科学家相关事迹被“学习强国”、《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华社、光明网、中央电视台等省部级以上媒体平台报道70余篇。

      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建设专业、规范、敬业、严谨的弘扬科学家精神讲述团队。研究所每年专设“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项资金项目,每年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项行动”,以党支部宣传委员、团委委员和工会分会负责人、研究生会优秀博硕士研究生代表为核心组建了一支涵盖学科、专业丰富、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热心公益、60余人组成的弘扬科学家精神“讲述”团队,近三年来组织实施科学家精神系列“讲述”行动多场大型报告会,900余人次现场参会、1200余人次腾讯视频或科技云线上集中收看;李新正研究员深入全国中小学校讲述海洋科考和科普工作,获评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研究所面向全国、山东省和青岛市开展了多维精讲咨询与服务,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和好评,展现了公益性研究所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

      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有载体智慧化、展示多元化、内容感人、底蕴丰富的所史馆。研究所建设有300余平米、展品200余件、内容涵盖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和研究所发展历史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史馆”,其中专设“创新文化”、“创新人才队伍”、“科学家精神”专题版块和触摸式电子展示系统,建成了虚拟现实“龙宫探宝”海洋科技馆,每年接待国内外来访参观10万余人次;展馆着重宣传讲述科学家和创新团队、科研群体的作为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尚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的突出贡献,着力宣传科学家感人故事和精神案例,着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弘扬科学家精神,务实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项行动”。研究所通过承担政研课题弘扬科学家精神项目、中国科协海洋科学专题营、开展“讲述”报告会、拍摄微视频和微电影、电视专题片、科普“六进”活动、与高校、中小学校联建科学传播基地等,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建立科学传播平台体系、打造弘扬科学家精神品牌、提升社会影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在海洋科学领域和社会上鼎力营造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良好氛围。

      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提交相关提案建议。当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实现了全面融入、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进入“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日益增多”的新阶段。突出贡献的背后,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崛起,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步一个脚印,是1亿多名科技工作者甘做“隐姓埋名人”,他们勤业笃志,献身科学、服务人民、报效祖国,为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研究所全面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撰写提案议案《设立“科技工作者节”,打造良性的科技强国生态》,以期引导全社会对科教工作者的尊重、崇敬和怀念,强化科技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当前,除了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外,护士节(每年5月12日)、教师节(自1985年9月10日起)、记者节(自2000年11月8日起)、医师节(自2018年8月17日起)是我国仅有的四个行业性节日;2018年国家将每年的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众多的节中却唯独没有科技工作者节。2017年我国将5月30日确定为科技工作者日,但日和节是有区别的:日只是发生某件事情的一个日子,仅指时刻;而节则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社会上广大群体共同举办的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节的意义和内涵更宽泛,更具有文化的意义。通过设立“科技工作者节”,可以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将科研工作瞄准社会和群众需求,用掌握的科技知识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幸福;同时也能使全社会给予科技工作者更多、更实、更细心的尊重和关爱。

 

本文作者:展翔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群处处长;杨红生,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 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