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学会动态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蓝藻细胞生物学研究获得新进展
访问数量:788发布时间:2023-03-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承才研究员团队在蓝藻细胞生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c-di-GMP binding effector controls cell size in a cyanobacterium(环状双鸟苷酸受体蛋白调控蓝藻细胞尺寸)”为题在线发表于PNAS。
蓝藻(Cyanobacteria)是地球上古老的放氧光合生物,不同种属的蓝藻细胞尺寸和形态多样,但同一种的蓝藻细胞在这些特性上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基于蓝藻在生物能源、制药、生物合成等领域的巨大利用潜力,探索决定其细胞形态和尺寸稳态的内在机制,对采取合成生物学手段定制化构建具有应用前景的蓝藻细胞意义重大(图1)。
张承才研究员团队长期致力于原核生物细胞形态形成相关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及蓝藻生物技术及水华蓝藻治理相关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该团队利用蓝藻,研究细胞的分裂、尺寸、分化、及其之间的关系,以期建立细胞形态发生的分子机制。

在前期研究中,该团队发现细菌中的第二信使环状双鸟苷酸(c-di-GMP)作为信号分子在蓝藻中参与细胞尺寸的调控(Microbiology Spectrum,2023,11 : e0422822)。但蓝藻中c-di-GMP的受体未知,也不具备其它物种中已知的同源受体,这极大的限制了对c-di-GMP在蓝藻中的功能的理解。该团队攻坚克难、不断突破,借助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结构生物学等多种研究手段,鉴定到蓝藻中第一个c-di-GMP受体CdgR(c-di-GMP receptor),证明了c-di-GMP信号通过CdgR来调控蓝藻细胞尺寸,揭示了CdgR结合c-di-GMP及其信号转导机制,并鉴定了相关信号途径。该途径的某些突变能够产生致死表型,表明其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功能。基于CdgR在蓝藻中高度保守,该项工作将极大地推动在蓝藻中对c-di-GMP信使的功能研究,包括光调控、生物膜形成、细胞迁移、蓝藻水华爆发等重要生理现象的分子机制。


图1 研究细胞形态/尺寸,可以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制造定制型细胞,开发蓝藻生物技术,奠定基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晓丽副研究员和黄敏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曾晓丽副研究员和张承才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团队成员包括孙庆学、彭业军、徐晓梅、汤运斌、张巨源、杨毅玲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270063)和重大研究计划 (92051106),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YSBR-015)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21874120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