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学会动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东海漂浮铜藻的来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访问数量:1323发布时间:2017-10-24

近日,“应用藻类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刊出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种质库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多态性微卫星(SSR)标记手段,针对黄、东海大量漂浮铜藻开展了多年的样品收集和微卫星开发及分析工作,在漂浮铜藻来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铜藻(Sargassum horneri)是一种常见的潮下带大型褐藻,定生于海底岩礁上,单棵铜藻长度可达10m、重量可达5kg以上,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沿海岛屿周围。从2010年开始,在我国黄、东海发现有大量漂浮铜藻,以2016年最多。这些漂浮铜藻交缠在江苏滩涂的条斑紫菜养殖伐架上,给紫菜养殖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长久以来尚没有足够的生物学证据来解答“漂浮铜藻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种质库科研团队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多年的样品收集和微卫星开发及分析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团队利用多态性微卫星(SSR)标记对黄、东海13个代表性漂浮种群和3个代表性定生种群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相同年份漂浮铜藻的亲缘关系相近,而不同年份差异显著;同一漂浮种群内部也存在遗传分化。因此推测不同年份漂浮铜藻起源于不同的地点,同一漂浮种群的个体也可能源自不同地点。总体而言,黄、东海漂浮铜藻呈现多点起源、长期存在的特点;(2)向北漂浮的铜藻能够完成生殖过程并在漂移的路径上形成定生的种群。

 

论文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811-017-1296-y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网站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