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学会动态
我国成功攻克潜标数据长时间实时传输世界海洋观测难题
访问数量:1062发布时间:2017-06-1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今天在青岛发布“深海实时传输潜标系统成果”。截至目前,研究所主导的深海观测项目数据已经成功连续实时回传190天,创造了国内外实时获取深海数据的最长工作时间。


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了自去年11月份以来西太平洋深海潜标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包括从水深400米到4000米的海水温度、盐度、环流、回声强度等各方面的详细数据信息,这标志着我国深海数据的实时化传输进入稳定运行阶段。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研究员王辉介绍说:“第一个方面,在科学认知方面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的结构,长期的变化,尤其通过实时的展示,对环流的机制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二个方面,就是应用方面,它的应用方面主要是提高海洋气候预测的水平。”

 

深海数据的实时传输对海洋预报系统的完善和科研成果的加速产生意义重大。上世纪90年代,海洋卫星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海洋表层数据的实时传输,美国、日本建成的浮标阵列,提供了实时的海气通量和上层100米水深的海洋监测数据。2016年底,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了无线水声通讯传输方案并首次实现了深海数据的实时化传输,科学家和业务用户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实时掌握深海大洋的动力状况,改变了传统潜标观测每年只能采集一次的问题,对深海数据的查看模式从“录像回访”变成了“现场直播”。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今天签署了“西太平洋深海实时化潜标观测数据使用战略合作协议,”深海潜标数据的开放共享,将更加有效地提高海洋环境预报和安全保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凡介绍说:“西太平洋是我国从近海挺进大洋首先要面对的一个区域,因为它紧邻着我们国家的近海,它对ENSO(厄尔尼诺)的预报,对季风的预报,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领域。在这个海域实现了潜标的实时化传输以后,首先可以直接的服务于气候的预报,台风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与此同时,这里的海况又非常的复杂,在这里能实现在其他海域也能够实现。在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进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规划和建设,这套系统推广使用的话,不仅对我们国家改进海洋和气候预报有用,也会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提供很好的帮住,一方面是科学意义,满足我们国家的需求,第二个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我们国家的海洋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文章来源:齐鲁网6月19日讯(记者 田进 青岛台 毛巍璁)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