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共谋发展
——“海参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2016年11月7日至9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区域响应和未来海洋”学术交流会在海口召开。11月8日上午8:30,棘皮动物分会举办的“海参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南新燕泰大酒店第二会议室正式开始。会议邀请了多名来自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共计17个精彩报告,与会专家围绕海参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气氛热烈,直至结束后仍有专家学者不断对大会报告内容进行热烈讨论。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和张涛研究员对刺参产业现状及发展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指出当前刺参基础生物学研究得到高度关注,基本增养殖技术和模式得以建立,保健功能认识逐步深入,但也存在着刺参产业亟待持续稳定、保健功能效果亟待深入揭示以及市场需求稳定性亟待增强等发展问题,提出原创驱动、技术先导、集成应用等一系列发展对策。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Jean-Francois Hamel博士阐述了不同pH下北大西洋海参(cucumaria frondosa)性腺、配子大小、骨片等指标对其的响应。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Francisco A. Solis-Marin 对墨西哥海参的生物学研究及养殖现状进行了分析。日本东北大学的吾妻行雄教授介绍了海胆对海藻床影响的相关研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胡超群研究员对南海热带海参的研究意义、种质资源、人工繁育与增养殖、环境适应与免疫特点等进行了论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王印庚研究员对抗逆刺参新品系“高抗1号”的优势性状进行了解析,探讨了新型养殖模式。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周遵春研究员团队论述了辽宁地区池塘养殖仿刺参的免疫指标、季节性变化、酚氧化酶相关研究及性腺成熟仿刺参免疫分析。中国海洋大学的陈慕雁副教授指出刺参在夏眠期间代谢减退、器官退化、耗能减少,并着重阐述了其分子调控机制。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袁秀堂研究员介绍了海洋酸化下刺参对其的响应,包括早期发育、性腺发育、受精率、体腔液酸碱平衡等指标。指出海洋酸化下棘皮动物的研究现多以海胆为主,应当加强对海参的相关研究。宁波大学的李成华教授论述了精氨酸代谢调控刺参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中国海洋大学的田相利教授对刺参养殖环境生态系统菌群组成、数量变动、功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阐述。中国海洋大学的高勤峰教授报告了刺参养殖池塘的食物网结构与食物来源相关研究,提出了与鲍鱼混合养殖系统的结构优化。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杨学明副研究员对糙海参的自然分布、相关研究、网箱生态培育与海区围网养殖等进行了阐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于宗赫副研究员对网箱区底播养殖仿刺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孙丽娜助理研究员汇报了对刺参行为生态特征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包括水流速、光照、声波、磁场、压力等条件下的刺参行为以及再生、夏眠、热胁迫及体色的相关研究。大会还邀请了企业代表李银塔经理助理、张云领副总经理分别报告了墨西哥海参育苗现状和存在问题、唐山祥云湾生态海洋牧场建设现状。
棘皮动物分会举办的“海参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世界各国棘皮动物学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推动了海参科学研究及产业发展,也增进了世界各国同行亲密无间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