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学会动态
“海带品种分析和物种溯源研究”取得进展
访问数量:1815发布时间:2017-03-0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种质库科研团队与日本北海道大学Yotsukura教授合作,首次对中国栽培和野生海带群体进行了溯源研究,初步证实我国海带群体来源于日本北海道。 

 

  研究团队利用高多态性微卫星(SSR)标记对我国代表性海带群体(栽培和自然群体),俄罗斯、韩国以及日本北海道的代表性自然群体进行了比较,发现我国群体的等位基因数、私有等位基因数、杂合度等参数显著低于日本群体。同其它群体相比,我国的海带群体和日本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呈现了明显的奠基者效应(Founder effect)。 

 

  在我国的经济海藻当中,海带的栽培历史、规模、产量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均具首位。2016年,我国海带总产达到了140万吨(干品)。关于我国海带的来源,现在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海带不是我国的土著种,是1927年从日本北海道的函馆引入到中国大连,并逐渐扩散到烟台、青岛等地。”一直以来,这种观点缺乏确凿的实验生物学证据,该项研究成果为我国海带溯源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文发表在“应用海藻学杂志”上(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第一作者是单体锋副研究员(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811-016-0888-2)。 

 

  同时,科研团队还利用SSR标记对我国北方海带主要栽培品种(系)进行了系统的分子遗传分析,从分子水平揭示了目前我国北方地区的主流海带品种存在名字使用不规范、品种界限模糊、品种混杂等现象,这些结果为未来制定海带良种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藻类学研究”杂志上(Phycological Research),第一作者是李霞研究助理。

(文章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re.12167/full)。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种质库科研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种质库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20055月完成了新海藻种质库资源、信息和技术平台建设。海藻种质库坐落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占地约350平方米,责任研究员为逄少军研究员(农业部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团队科研人员10余人。海藻种质库团队在多种大型经济海藻种质长期保存、海藻新种质创制、优良栽培品种导入生产、发展新海藻养殖品种以及灾害藻类溯源研究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海藻种质库是国内一个支撑海藻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品种培育和良种产业化利用的中坚平台,承接了包括农业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和德国、挪威、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科研团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海藻种质库团队致力于研究我国大型经济海藻(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石莼(浒苔)、江蓠(龙须菜)、带形蜈蚣藻、铜藻、掌状红皮藻等)的人工栽培、种苗技术优化、基础有性繁殖规律等内容,同时为我国科研院所、高校和生产企业提供活体海藻(大型、微型)种质资源服务。团队科研人员长期工作在产业一线,自2007年以来,和我国海带、裙带菜龙头生产企业合作,先后培育了我国第一、二个优质高产裙带菜新品种“裙带菜海宝1号”,“裙带菜海宝2号”和优质抗逆海带新品种“海带205”三个农业部新品种(品种登记号分别是:GS-01-010-2013GS-01-012-2014GS-01-010-2014)。这些新品种在我国主产区辽宁和山东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万亩,深受生产企业喜爱,为我国经济海藻遗传改良和提高产业化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 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