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台风科学认知水平以及监测能力的提升,国际上台风(大西洋称为飓风)业务预报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台风路径的预报误差呈现逐年减小趋势,而台风强度预报过去几十年几乎没有任何科学进展。表现在对强台风预报强度偏弱,而对弱台风预报强度偏强。海洋作为孕育台风的温床,为台风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主要能量来源,造成台风强度预报技巧一直没有改进的原因应该是缺乏海洋与大气界面精细物理过程的科学认知。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年轻科研人员赵彪等与意大利科学家合作,发现波浪破碎产生的飞沫可以大幅度增加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通量,从而使得预报的台风变强;而浪致混合以及降雨过程则可通过降低海表温度减少海气热通量,使得预报的台风变弱。这三种物理过程的共同作用可以大幅度减少台风强度的预报偏差。基于上述新的科学认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发展了一套适用于台风科学研究与实际预报的中尺度区域的海气耦合模式,包含大气模式、海洋环流模式和我国自主发展的第三代海浪模式,各个分量模式间通过我国清华大学自主发展的耦合器实现彼此间的数据交换。无论对强台风还是弱台风,通过在耦合模式中引入浪致混合、海洋飞沫和降雨等海气界面过程,,新发展的耦合模式均能显著提高台风强度的预报水平,揭示了海浪等物理过程对台风强度预报的重要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海洋国际高级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杂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该研究结果揭示了海浪破碎和浪致混合在台风强度预报中的关键作用,为提高台风强度预报研究奠定了坚实科学基础,该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数值天气预报,有助于预报员提前预知台风的强度和走向,以便进行提前预警和应急决策,对海洋减灾防灾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此外,早在2014年,该课题组已把我国自主发展的浪致混合理论应用到数值模式中,对所有影响我国的4年台风进行了后报,发现浪致混合能够降低台风路径偏差9%,相关结果发表在我国高级学术期刊科学通报英文版。
文章链接地址: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6JC012262/full
新闻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