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学会动态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我国黄渤海有机磷酸酯的时空分布研究取得新进展
访问数量:1449发布时间:2018-01-11

有机磷酸酯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阻燃剂,广泛应用于建材,纺织,化工以及电子等行业。近年来, 世界范围内的磷酸酯生产和使用量不断增长,且其在环境中检测到的浓度比溴系阻燃剂高一到两个数量级。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逐步引起了环境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成为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的又一个热点。目前,有关有机磷酸酯在我国环境中尤其是海洋环境中的来源、迁移转化和归趋的研究较少,存在一定的空白。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大气有机污染过程与模拟课题组”主要从事生源要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从流域-河口-近海的入海通量和环境行以及污染物在大气-水-沉积物等环境介质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借助基金委黄渤海开放航次研究组采集了2016年夏季黄渤海海洋大气样品;同时在渤海海峡的北隍城岛设立大气观测站,采集了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的海岛背景大气样品,通过与德国亥姆霍兹海岸研究所(HZG)科学家合作,分析了九种有机磷酸酯在黄渤海区域大气中的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相对于前人主要关注颗粒相中有机磷酸酯的分布,本研究分析了颗粒相和气相中有机磷酸酯的组成与分配,同时探讨了其在气/固两相中的分配规律。研究表明:含氯的有机磷酸酯单体是最主要的污染物(TCPP和TCEP);空气后向轨迹分析显示,经过沿海区域的空气含有更高的有机磷酸酯水平;气相中磷酸酯的季节性变化比颗粒相中的更为显著。夏季,气相中磷酸酯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冬季水平,且与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水平成正相关。本研究还发现,有机磷酸酯(属极性物质)很难达到气相和颗粒相的分配平衡,表明了极性物质相较于非极性物质更为复杂的气固分配行为。经估算,每年有12吨的有机磷酸酯通过干沉降从大气输入到黄渤海。对于渤海,从大气沉降途径输入的有机磷酸酯(约2.2吨/年)约为通过河流输入量(约16吨/年)的1/7。 


该研究成果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刊出,本工作得到了海洋专项(XDA11020401)和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14)及中国科学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3337KYSB20130013)的支持。同时,该工作也是大气有机污染过程与模拟课题组在针对环渤海四十条入海河流(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5, 198:172-178)和黄渤海水体(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7:121, 331-338)以及表层沉积物(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15: 1305-1311)中有机磷酸酯工作的延续和有益补充,对我们认识海洋环境中的有机磷酸酯的环境行为和评估其生态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ES&T论文链接: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est.7b03807

EP论文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15000123

 MPB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17305143

STOTEN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7326232

 

来源: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网站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 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