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学会动态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关于长江微塑料污染状况研究取得新进展
访问数量:876发布时间:2019-01-22

 

  该研究在长江各样点发现的微塑料显微照片 

  微塑料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它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微塑料体积小,容易被水生生物摄食,同时也可能会成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近年来微塑料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在之前的研究中,对于微塑料污染的主要关注区域在海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陆水体也存在数量可观的微塑料,而江河也被认为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 

  在之前的多个模型研究中,长江都被认为是全球微塑料输海通量最高的河流。但是上述模型研究缺少实际数据的验证和支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化学生态学学科组作为国内最早关注内陆水体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团队之一,日前与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合作,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体微塑料的污染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长江微塑料和大塑料污染情况 (Xiong et al. 2019) 

  研究团队采集了从葛洲坝下(宜昌)到长江口前(南通)长达1700千米江段的15个样点的水体和沉积物微塑料样品,分析了水体和沉积物的微塑料浓度、微塑料形貌特征和微塑料种类组成,初步摸清了长江中下游微塑料污染的特征,并探讨了先前预测模型可能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发现,长江中下游江段微塑料的平均浓度在全球采用类似方法采样调查的河流中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大城市和与长江联通的大型开放水域可能会增加临近区域长江干流水体的微塑料浓度。研究还发现,长江中下游微塑料浓度总体并未呈现从上游至下游递增的趋势,长江的沉积物中也存在微塑料。这表明,相当数量的微塑料可能滞留在了长江流域内部。 

  该研究结果表明,早先的模型研究由于未充分考虑微塑料的滞留以及选取的数据点位不合适,对长江微塑料输海通量的估算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更重要的是,长江把数量可观的微塑料留在了流域内部,同时将微塑料对水生生态系统和对人类健康的风险留在了长江流域内。今后需要对整个长江流域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归趋和生态效应进行更为详细调查研究,从而为长江流域微塑料污染的管理和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更为可靠科学支撑。 

  该研究的结果近日已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国际重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8351921)。 

  水生所化学生态组此前已经对长江三峡水库的微塑料污染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了水库是微塑料的热点区域,同时水库的水动力条件会影响微塑料在水库的环境归趋。团队还研究了地处偏远地区的藏北高原湖泊和青海湖的微塑料污染情况,梳理总结了中国内陆水体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同时还与鲸类保护学科组合作研究了江豚消化道微塑料的残留情况,上述相关研究成果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环境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 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