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学会动态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破题大型经济海藻育苗技术
访问数量:980发布时间:2019-10-14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荣成市寻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掌状海带和极北海带配子体克隆育苗及养成测试”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

据悉,掌状海带、极北海带是北大西洋欧洲沿岸常见的大型经济海藻,其褐藻胶含量高且凝胶强度大,是欧洲国家提取褐藻胶的传统优良原材料。同时,二者也是构成海藻场(海藻林)的关键种,在调控水质、塑造生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掌状海带、极北海带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下一步,课题组将优化其增养殖技术与模式,并进行驯化和选育,为我国海带养殖提供新种质材料,也为海洋牧场的藻场建设提供新藻种。

探索全新方法实现成功引种

“掌状海带、极北海带是一种冷温性海藻,分布于北大西洋东北海区,生长于潮下带的硬质基质上,在海水透明度不同的海区,其垂直分布下限为水下10~35m,生长温度范围10~17℃。在临近大潮低潮线下的硬质海底区域,极北海带是优势种,与其它大型褐藻如糖海带、掌状海带一起形成‘海藻森林’,是其他海洋生物的索饵场、产卵场或栖息地,对增加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福利告诉记者,“在法国、挪威和英国,极北海带还被用作提取褐藻胶。由于现有的野生资源已无法满足褐藻胶工业的发展需求,挪威和法国等已开展了极北海带人工栽培的相关研究。”当前国内海藻场建设选用的藻种,如马尾藻类、海带等为一年生藻种,生物量随着季节变化会出现较大波动,而掌状海带、极北海带的个体更大且多年生,可形成生物量相对稳定的“海藻森林”,故可作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优良藻种。

据悉,黄海水产研究所海藻繁育与增养殖课题组于2014年从法国成功引进掌状海带、极北海带、糖海带等海带目大型经济海藻的配子体克隆系,优化了其配子体克隆系作为种质材料长期保存的条件,成功将这些珍贵的种质材料保存下来。“课题组探索了配子体克隆系快速营养生长的环境条件,建立起配子体快速扩增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累积配子体生物量,并优化了基于配子体克隆系育苗的技术参数,实现了在实验内的掌状海带、极北海带幼苗批量培育。”刘福利表示,“我们采用海带浮筏平养的方法,在寻山集团有限公司海区对培育的掌状海带幼苗进行了养殖测试,经过5个月的养殖,掌状海带颜色浓褐,富有光泽,藻体柔性强,叶片平整,叶片分叉,柄部圆柱形,韧性强,假根发达,抓握力强。这也标志着掌状海带、极北海带引种成功,课题组研发的种苗繁育技术先进、行之有效,海带的养殖方法适用于掌状海带养殖。”

下一步培育耐高温种质材料

“掌状海带、极北海带是一种冷温性海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0--17℃,温度超过21--23℃就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而我国海域的夏季温度普遍较高,在实验室养殖的海区,夏季温度普遍高于20℃以上,夏季的高温会对掌状海带、极北海带的正常生长产生严重的高温胁迫,导致大部分极北海带无法完成度夏。”据刘福利介绍,“这样就无法发挥极北海带多年生的优势,目前暂时无法在夏季高温的水域完成度夏,无法形成多年生的自然藻场,仅能形成周期性的人工藻场。”

“所幸我们也发现少量较耐高温的个体可以度夏,实现跨年度连续生长,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材料,结合人工选育,培育耐高温的种质材料。”刘福利表示,“此外,我们也计划在室内开展诱变选育,期望用诱变的方法,筛选得到更耐高温的品系,进而改良极北海带的高温耐受性。”

我国海藻场建设未形成规模

海洋是人类获取食物尤其是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建设“蓝色粮仓”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海洋捕捞业和养殖业是“蓝色粮仓”的两大产业形式。尤其是海洋养殖业,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掀起了海藻、虾类、贝类、鱼类、海参等海珍品养殖的五次产业浪潮,对保障水产品供给、促进蓝色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由于过度捕捞、粗放式增养殖、栖息地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受损、渔业资源衰退、养殖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下滑等,使得我国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和养殖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海洋牧场是一种新的可持续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是继传统海洋捕捞业、养殖业之后,海洋渔业新一轮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人工鱼礁投放技术、藻场建设技术和海洋生物标志放流技术等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海藻场是海洋牧场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作用恰如陆地牧场中草场的作用。在海洋牧场中,海藻场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是某些海洋经济动物(如鲍鱼、海参等)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是海洋动物的索饵场、产卵场和栖息地,对增加海洋牧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海藻还可以吸收氮磷等营养盐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对调控水质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对海藻场的重视度以及研发与投入,相比人工鱼礁还远远不足。

海洋牧场中的海藻场建设方式主要包括经济海藻(海带、江蓠等)浮筏式养殖、海藻潜筏式增养殖、浅滩区海藻增殖等。这些方式对海藻场建设发挥了积极效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选用的海藻多为一年生,需要每年人工移植,且人工渔礁一般深度较大,光线不足限制藻类生长繁殖,未真正在人工鱼礁上增殖起海藻的自然群体。我国的海藻场建设还未形成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建设规模,如适宜藻种选择、苗种规模化繁育、底播增殖技术等,未能充分发挥对海洋牧场的支撑作用。

新闻来源: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 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