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7日,随着第40台CPIES的顺利回收,吕宋海峡及其周边海域CPIES 阵列观测在历经艰难险阻后取得圆满成功。该任务依托国家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组织开展,航次成功布放及回收了我国规模最大的CPIES阵列。
据项目负责人、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观测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非研究员介绍,CPIES为流速压力-逆式回声测量仪,通过测量声波从海底到海表的传播时间、海底压力和海流,反演温度、盐度、海流等参数的垂直剖面,可以详细刻画海区三维立体水文特征的时空演变。目前,CPIES阵列已在黑潮延伸体、墨西哥湾湾流和南极等海区得到了成功应用,如此大规模的CPIES阵列布放在我国邻近海域实属首次,将拓展我国周边海域海洋观测的新手段。
CPIES阵列示意
CPIES回收至海面场景
CPIES回收至甲板场景
CPIES回收后的团聚
吕宋海峡及台湾以东海域是受台风与寒潮影响最剧烈的海区。冬季寒潮影响下的吕宋海峡风高浪急,40套CPIES相当于40套小型潜标,时间紧任务重,201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科考队员克服困难完成了部分布放工作。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在2018年6月完成了全部CPIES和潜标布放。在2019年7月开始回收CPIES, 该季节是台风多发季节,两个单位的科考人员与台风丹娜丝、百合、韦帕、范斯高和利奇马跳起了交谊舞,在20天的时间里每个人都兢兢业业,坚守岗位,迎难而上,克服了外交与天气灾害的双重困难,高效地回收了全部CPIES和3套深海潜标,圆满完成了任务。CPIES布放与回收历经3个航次100余天的海上工作,累计航程超过6000海里,实现了40个站位CPIES近400天的长时间连续观测,CPIES布放最大深度超过6000 m。
锚系潜标的布放与回收
于非研究员表示,CPIES的成功观测,极大的丰富了吕宋海峡周边海域台风影响下的海洋响应过程的第一手观测资料,将促进惯性振荡对海洋能量传播影响规律、深层环流与海洋深层混合研究,有效的认识吕宋海峡周边海域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黑潮与南海水交换以及中尺度涡与黑潮的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有重大的意义,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科学家对吕宋海峡及其周边海域的海洋变异认识的世界领先水平。
通过三个航次CPIES的布放与回收,实现了国际上在该区块的最大的立体观测网的建立,为我国的海上重要门户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该工作实现了我国CPIES阵列的首次大规模应用,为未来该观测手段的普及应用及其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产品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经验,是国家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的典型成果,也将对我国全球海洋观测网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