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报道了中国科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课题组关于深海细菌多糖EPS11通过直接靶向I型胶原蛋白抑制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进而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研究成果,为发展抗肿瘤转移药物提供了新型靶点和候选前体,也为进一步开发深海微生物资源提供了研究范例和方向。
很多天然多糖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且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小,被认为是合成抗肿瘤药物的良好替代品,在肿瘤治疗领域引起广泛关注,但多糖复杂多样的化学结构使得深入研究其相应作用机制异常困难。相比于植物多糖,微生物多糖研究较少;在微生物多糖中,深海微生物多糖研究更是处于刚起步阶段。早在2016年,孙超岷课题组基于中科院海洋所“科学”号科考船采集的一批深海样品分离到了一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 11,经过初步研究,发现该菌株能产生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多糖EPS11。经过近五年的系统研究,研究团队先后厘清了EPS11多糖的基本化学结构及抗肺癌机制,发现EPS11具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双重活性,并分别与一种灵芝萜类抗肿瘤化合物GL22及抗肝癌临床药物索拉菲尼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但EPS11多糖抗肿瘤转移的作用靶点及相关机制仍不清晰。
EPS11抑制肿瘤细胞的粘附、迁移、侵袭和克隆形成
多种途径确定EPS11的直接作用靶标为I型胶原蛋白
相关论文: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