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7月份,我国就会迎来收获海带的忙碌时节。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固着在养殖筏架上、在海水中倒着生长的成熟海带,从近海一直向数公里外海延绵,从空中俯瞰,墨色的“海带田”鳞次栉比、一望无际。目前,我国共有11个国审海带新品种,其中源自青岛的有6个,换句话说,我国养殖的海带新品种很大一部分来自青岛科技人员的培育。
在今年我国养殖的海带新品种中,有一个特殊的“嘉宾”——“中宝1号”。这是海洋所最新培育的海带新品种,在辽宁和山东长岛地区的养殖结果显示,在北方地区相同栽培条件下,可同比增产超50%。因为产量高、藻体宽阔、出成率高等显著优点,“中宝1号”日前获得2021年全国水产新品种证书。
“中宝1号”的成功,代表着青岛在种质领域的研发优势,也体现了青岛在海带培育方面的最新实力。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逄少军说,海带作为“舶来品”,青岛老一代海藻学工作者已经解决了“能不能养和如何养”的问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们目前正向着“如何养好”的方向突破。
海带制种:收集种质资源,培育优良性状
“中宝1号”获批水产新品种后,逄少军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发布了喜讯。他的朋友看到后问道:“拿到水产新品种,国家给了多少奖励?” 逄少军笑着回复说:“一碗拉面,两袖清风。”
逄少军长期从事藻类新品种研发,这种工作性质要求他时时刻刻与企业家、养殖户打交道,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联合大连海宝渔业有限公司精心培育杂交海带“中宝1号”,期间6年时间进行试验性养殖,数据显示每吊海带(附着在8米长绳上的海带为一吊)增收30-50公斤,最终证明“中宝1号”是一棵“好菜”。因此,即使没有任何物质奖励,但看到多年来培育的海带新品种获得了国家认可,推动了产业进步,他依然喜不自禁。
海带育苗:克隆杂交制种,后代“一个模样”
将一棵棵海藻幼苗夹在绳子上,再将夹好的一吊吊海带放入海水中,随后附着在绳子上的海带幼苗就会倒立着在海水中生长。在“中宝1号”幼苗布放特别是收获时,该新品种除了藻体宽阔,另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整齐划一。
要了解这种制种方式,需要首先明白海带的繁殖方式。海带表面的孢子囊成熟后会释放游孢子,游孢子游动一段时间后附着,进一步发育形成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体分别排卵排精,精卵结合后形成孢子体,即海带幼苗。“传统的海带制种是将几十棵或上百棵海带作为种藻,通过让其在育苗池中释放游孢子,并附着在育苗帘上受精产生海带幼苗。因为是混采混育,不同品系的精子很容易混杂在一起,受精之后长出的海带幼苗往往都‘串了种’。这个问题逐渐在后续数年生产过程中不断被放大,导致种质不断分化,优良栽培农学性状逐渐丢失。”逄少军介绍,而克隆杂交是将海带的雌、雄配子体大量扩增培养,直接利用配子体进行海带育苗,因此得以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使培育出的后代整齐划一。
在中国科学院海藻种质库,一排排透明的锥形瓶里装满了微小的黑色配子体,肉眼观察呈细胞团状。逄少军一边展示一边说,每一个锥形瓶中装的都是特定海带新品种的雌配子体或雄配子体细胞系,这些配子体可用组织破碎机将其打碎,将其放在合适的容器中培养,以扩大配子体的数量。“因为每个瓶子中配子体产生的精子或者卵子都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们受精后的后代也是完全一样。在大连海宝渔业有限公司,他们利用这种方式,每年可以生产‘中宝1号’10亿株海带苗。” 逄少军说。
本文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