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日上午,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启动会在青岛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地球科学部相关领导,项目管理工作组、项目监理组、项目技术专家组成员、项目组全体成员,中国海洋大学科学技术处相关负责人共8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出席会议。
李华军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位领导、专家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项目的立项实施意义重大,对加强学校学科交叉,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学校将对项目的开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研究员宣布了项目管理工作组、项目监理组、项目技术专家组和项目总体组名单,并希望各工作组切实按照管理办法履行职能,确保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希望项目组充分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齐心协力共同做好项目的研究工作,如期达到任务指标。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系列中单体资助经费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项目,2015年度全国仅资助5项。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大力研发新型深海浮标技术,抢占新一轮深海竞争的制高点,“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作为我国海洋科学领域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对于推动我国深海大洋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深海大洋,尤其是关系到我国核心利益的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变“透明”具有重要作用。
项目首席科学家吴立新院士介绍了项目情况及具体实施方案。他指出,新一轮深海大洋观测计划对我国不仅是巨大的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本项目紧紧围绕“深海大洋变化及其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针对目前浮标观测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一种新型智能浮动观测平台技术,采用快速动力定位与可持续海洋能供电技术,发展自适应的区域三维高分辨率的观测技术以及基于机动平台的多学科(物理、声学、生物地球化学)传感器同步观测技术,使海洋综合观测延拓至2000m以下深层海洋,形成对全球深层大洋的观测能力,实现我国深海大洋观测研究跨越式发展,跻身国际最前沿,为防灾减灾、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关键海区的水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支撑。
随后,首席科学家吴立新院士主持召开了项目组内部研讨会,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天津大学、苏州大学的项目组成员对载体平台、传感器、海洋环境能源、通信组网等方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并进一步细化了工作方案。
通讯员:王宁
吴立新院士主持会议
合影
稿件来源:中国海洋大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