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攻关黄海冷水团蛙鳟养殖技术纪实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进一步壮大海洋经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远洋渔业,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扶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此前,中国海洋大学科技工作者已经开始了壮大海洋经济、拓展蓝色空间的尝试,并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在了黄海中部的冷水团上。
鲑鳟鱼类包括大西洋鲑(俗称三文鱼)、虹鳟等鱼类,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既可直接食用,又能用于烹饪菜肴,深受人们喜爱。但是,这些美味的鱼类,我国却鲜有人进行海水养殖,每年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用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现在,世界上海水养殖最成功的鲑鳟鱼类当属三文鱼,仅挪威的养殖产量就接近每年200万吨,而我国海水鱼养殖的年总产量也仅为119万吨。三文鱼属冷水鱼类,对水温要求苛刻,最适合生长在16℃~18℃的水域中,挪威、智利等国的人工养殖三文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长期以来,中国因缺乏适合三文鱼常年生长的低温海域,只能望洋兴叹。近年来,在中国海洋大学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这一长期困扰中国海水养殖界的难题有望破解,让中国人吃上本土海水养殖的三文鱼等鲑鳟鱼类的梦想也将成为现实。
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是一个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闭浅海。因汇入的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域呈黄色而得名。长期以来,每逢夏秋季节,位于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海水温度比其他海域都要低,保持在4.6℃~9.3℃之间。物理海洋学家将这一覆盖海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拥有5000亿立方米的水体命名为黄海冷水团,又名黄海中央水团。
多年来,海洋科研人员对于黄海冷水团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其物理海洋学特性,却鲜有人考虑到它的经济价值。在我国近岸海水养殖受环境和空间的制约日趋明显,近岸海洋资源利用趋于饱和的大背景下,海水养殖从近岸向离岸拓展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利用黄海冷水团开展养殖?这一海域适合养殖什么样的鱼类品种?这一产业项目的发展前景如何?
“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大学科研人员开始谋划利用黄海冷水团资源养殖优质鲑鳟鱼类,建设黄海冷水团国家离岸海水养殖试验区,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董双林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开始了黄海冷水团鲑鳟养殖技术的攻关与探索。
在董双林看来,黄海冷水团这一全球独特的水体,具有良好的养殖冷水鱼的条件。
首先,在经济效益方面,黄海冷水团适合养殖鲑鳟类等高价值的海洋冷水鱼。由于冷水团的水质优良,养殖鱼类的品质上乘,市场售价高于近岸养殖产品,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其次,在环境保护方面,黄海冷水团位于黄海中部海域,可开发空间开阔,水交换条件好,即使按照千亿元级离岸养殖开发规模计算,所产生的尾水远小于该海域的自净能力,具有较大环境容量冗余,不会对黄海水质产生明显影响;第三,在风险防控方面,虽然黄海冷水团离岸养殖易受台风等气象灾害影响,但只要在养殖设施、日常管理等方面做好预防就会降低此类风险。而且,由于水质优良,只要管理得当,该区域暴发大规模疫病的可能性远低于近岸养殖区。
“利用黄海冷水团进行水产养殖,不仅有助于拓展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战略空间,而且也会推动我国新一轮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加快我国离岸鱼类综合养殖业的发展。”董双林说。
目前,围绕黄海冷水团鱼类养殖模式研发这一主题项目,中国海洋大学已组建了一支跨学科科研团队,联合山东省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就黄海冷水团适宜养殖的鱼类品种、封闭循环的冷水鱼类苗种培育系统、中国首艘养殖工船平台建设、陆海一体化冷水团优质鱼类养殖模式研创等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我国水产养殖实际情况,结合黄海冷水团的特点,项目组首先选择了硬头鳟和虹鳟为主要养殖品种,且已展开苗种培育,计划在2016年10月过渡到海水中,在养殖工船和网箱中试养。董双林表示,后续阶段还将开展其他一些高品质海洋冷水鱼类的养殖。
在养殖设施系统研发方面,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原位利用黄海冷水团低温海水养殖冷水鱼类的方法”和“一种温带海域离岸养殖大规格鲑鳟的方法”。每年暮秋时节,养殖海域的上层海水温度较低,适宜鲑鳟鱼类的生长,可将大规格鲑鳟鱼种放养至养殖工船中养殖。到次年夏初高温时节,当上层海水的温度超过18℃,高于鲑鳟鱼类适宜生长的温度时,养殖工船可利用船上的深层冷海水取水装置,抽取冷水团的低温海水,以养殖该工船中的鱼类。当秋末海水表层水温回降至18℃以下后,养殖工船恢复抽提上层海水养鱼。
此外,项目组还设计了一些特色网箱。在海水上层温度适宜鲑鳟生长的时节,网箱分设于养殖工船周围,养殖方式与一般网箱相同。但在高温季节,可改变它们的结构或水层等保障鱼类继续生长。
养殖工船除利用养殖舱开展鱼类养殖外,还是为养殖生产提供仓储、通讯、住宿、管理等的工作平台,船上配备的自动投饵设备、渔捞设备可实现对网箱和工船养殖鱼类的投喂与捕捞。
谈及为何选择日照东部海域为试养海域时,董双林说:“这首先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支持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其次,黄海南部海域冬季水温比黄海北部的水温高一些,更有利于鲑鳟鱼类冬季养殖。另外,还可利用青岛、日照等传统海水养殖区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降低离岸养殖成本。”
董双林表示,目前用以改造成养殖工船的排水量达3300吨的“万泽丰3”驳船已经到位,详细的改造方案已基本设计完成。此外,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还在日照水库坝下购置了30亩土地,正在建设鲑鳟鱼类苗种场。
董双林表示,黄海冷水团鱼类养殖可以称为世界水产养殖史上的创举,是温带海域规模化周年养殖鲑鳟鱼类的首次尝试,这有助于加快我国向水产养殖强国迈进的步伐。在中国率先建造养殖工船,构建陆海接力的鲑鳟鱼类“苗种场—养殖工船—网箱养鱼”一体化工程平台,不仅使在离岸高海况海域开展鱼类养殖成为可能,而且可推动我国新一轮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助力我国水产养殖业向深远海发展。
“一些优质鲑鳟鱼类在淡水繁殖,却可在海水养成,这就需要陆海接力,我们要考虑盐度、低温、高温、营养等的过渡衔接问题,研发出陆海接力的养殖模式。”董双林说,这种陆海一体化养殖模式的建立,打通了山东省黄海冷水团优质鱼养殖与临沂、济宁等内地苗种供应基地的联系,形成了离岸海水养殖带动内地水产养殖发展的新范式。
黄海冷水团养冷水鱼的经济效益如何,董双林算了一笔账:“黄海冷水团拥有5000亿方水体,取其中的1%(50亿方)用于养殖,如按照10立方米水养一尾鱼计算,可以养5亿尾;按每尾鱼4公斤计算,就是20亿公斤;如市场售价每公斤40元,经济效益高达800亿元。”董双林说,800亿元只是这一项目带动形成的直接经济效益,其潜在的经济效益将在2000亿元以上。
除了经济效益,该技术的发展还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发展离岸养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缓解近海养殖的压力,减轻对近海区域的污染。我们不会做那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更不会转移污染。”董双林表示,这个养殖模式所产生的废物远低于该海域的自净能力,不会对黄海水域水质产生明显影响。相反,随着离岸综合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还会减轻近岸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此外,黄海冷水团养鱼产业的发展还可带动捕捞渔民转产就业,有力促进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产生可观的社会效益。
对于下一步发展,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韩立民建议,我国要设立国家离岸海水养殖试验区,实施黄海冷水团优质鱼类绿色养殖工程。“黄海冷水团所在海域大部分位于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鉴于该区域开展离岸养殖的巨大价值,为避免出现与近岸养殖、近海捕捞类似的无序发展局面,希望国家海洋和渔业主管部门加强顶层设计,针对黄海冷水团资源环境特点和经济价值制定长期规划,促进产业有序健康发展”。韩立民说。
韩立民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离岸海水养殖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税收、补贴等措施,优化黄海冷水团养殖发展环境。支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借鉴挪威、日本、智利等国在深水设施化养殖、海洋牧场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实现国际标准与本土优势的有机结合,力争把我国离岸海水养殖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新兴产业。
黄海冷水团养殖开发有利于提高海洋食物生产能力,具有“藏粮于海”的粮食安全保障作用。在“十三五”期间,作为我国前5次海水养殖浪潮的推动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将积极响应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以黄海冷水团开发为载体,积极推动以鲑鳟鱼类为代表的优质冷水鱼养殖产业不断发展。
【黄海冷水团】
黄海冷水团亦称黄海中央水团,位于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和底部,只存在于夏秋季节,覆盖海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拥有5000亿立方米的水体。黄海冷水团所在海域温跃层仅位于海面下20米~30米,远浅于海面下100米~200米的全球平均水平,使利用该区域浅源冷海水进行水产养殖的成本大大降低。黄海冷水团夏季底层水温在4.6℃~9.3℃,近底层水的溶解氧不低于每升5毫克,其他水质指标也符合养殖冷水鱼类的水质标准。结合其他水产种类的综合养殖开发,在该海域有望形成千亿元级的离岸海水养殖新兴产业。
第一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以海带、紫菜养殖为代表的海藻养殖浪潮。
第二次浪潮:20世纪80年代,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
第三次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浪潮。
第四次浪潮:20世纪末,以鲆鲽养殖为代表的海洋鱼类养殖浪潮。
第五次浪潮:21世纪初,以海参、鲍养殖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