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科学普及
【海洋科普】初识藻类 | 鳍藻
访问数量:2568发布时间:2019-10-14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藻类是来自甲藻门的鳍藻属!

 

鳍藻属

拉丁学名  Dinophysis

门  甲藻门

纲  横裂甲藻纲

目  鳍藻目

科  鳍藻科

属  鳍藻属

细胞大小  宽度30-60μm,长度20-100μm

分布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

 

鳍藻属(Dinophysis)是隶属于甲藻门(Pyrrophyta)横裂甲藻纲(Dinophyceae)鳍藻目(Dinophysiales)鳍藻科(Dinophysiaceae)下的一个属。鳍藻细胞侧扁,大致呈椭圆形。

研究人员在早期已经开始对鳍藻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最早在1839年被发现且命名为 Dinophysis Ehrenberg,1839,此后,大概有200多种鳍藻被鉴别并命名。鳍藻的种类鉴定,传统的分类学方法主要通过测定细胞的大小、形状、沟边翅形状和长度、是否存在色素体、甲片的排列模式等形态学特征来进行鉴定。

但因为鳍藻复杂的生命周期及不同生态形式,鳍藻生活史中可能出现小型细胞(small cell)和中间态细胞(intermediate cell)等与一般营养细胞在形态上完全不同的个体,导致同种鳍藻细胞在不同阶段下的不同形态被误认为是不同种类。

鳍藻是光合混养生物,当这种混养型生物形成有害赤潮时密度普遍较低,并且对其在实验室进行培养一直存在很大困难。直到2006年,Park首次报道在实验室内成功培养采自韩国Masan海湾的渐尖鳍藻(D. acuminata)的方法,为此后鳍藻的一系列研究破除了瓶颈。

鳍藻无法直接通过吸收海水中的营养元素作为细胞生长的动力,必须通过摄食纤毛虫(Myrionecta rubra 或 Mesodinium rubrum)获得维持其生存及生长的“质体”,而纤毛虫体内的质体则通过摄食来源于隐藻(Geminigera cryophila 或 Teleaulax amphixeia),因此鳍藻通过二次细胞质摄取的方式,将隐藻内的质体摄入到了自己体内。

鳍藻的产毒种类复杂,主要产脂溶性毒素:

大田软海绵酸毒素(OA)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DTXs)和大环聚醚内酯蛤毒素(PTXs)。OA和DTXs都是酸性聚醚,可抑制蛋白磷酸酶,并且能够引起腹泻反应。PTXs为聚醚内酯,其中的一些组分通过腹腔内注射作用于小鼠时,产生肝毒素的效果。鳍藻的不同藻株由于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的影响,使其产毒状况存在很大的种间差异性,即使是同一种鳍藻,其毒素组分和含量也会由于地理分布、季节变化而不同。

 

参考文献:

[1] 赵芮. 大连沿岸海域倒卵形鳍藻与美国渐尖鳍藻的比较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章来源:藻诗飞翔微信公众号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青岛新视点